新能源汽车行业月报 - 2025.6

时间:2025-07-24

销售数据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9.4万辆和290.4万辆,环比分别增长5.5%和8.1%,同比分别增长11.4%和13.8%。1-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产量增速较1-5月收窄0.2个百分点,销量增速扩大0.5个百分点。


2025年6月,汽车出口59.2万辆,环比增长7.4%,同比增长22.2%。1-6月,汽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


2025年6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44.1万辆和253.6万辆,环比分别增长5.5%和7.8%,同比分别增长12.1%和14.5%。1-6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352.2万辆和135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3%。


2025年6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5.4万辆和36.9万辆,环比分别增长5.3%和10.3%,同比分别增长7.1%和9.5%。其中,天然气商用车销量1.7万辆,环比下降5.6%,同比下降22%。1-6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09.9万辆和21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和2.6%。其中,天然气商用车销量11.8万辆,同比下降10.1%。


2025年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6.8万辆和132.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4%和26.7%,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8%。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


部分新能源厂商具体零售销量如下:

(图片来源:乘联分会)


上市新车速览


岚图FREE+,定位“极智驾享大五座 SUV”,全系标配华为“全家桶”领先科技,旨在满足家庭多元用车需求。新车首次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4.0系统,通过29颗传感器实现全场景辅助驾驶,配合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支持多设备互联、5万款应用生态;驾控性能上,延续 “百万级豪华驾控” 基因,配备全铝底盘、魔毯悬架,行业首发“岚擎模式”实现零百加速4.9秒;舒适性方面,创新融合“触、体、听、视、嗅”五大感官打造沉浸式座舱,配备云朵座椅2.0、女王副驾、四门电吸门等越级配置。


零跑B01,零跑汽车旗下的纯电动紧凑型轿车,定位 “年轻人的高品质智能轿车”。其外观采用科技自然美学设计理念,天梭流体车身设计使风阻系数低至0.197Cd、17.2°驭风美学溜背角。车身提供8种颜色可选,其中摩根粉是与Pantone联合发布的特别色。内饰运用“悦动几何”设计理念,配备14.6英寸2.5K中控屏+8.8英寸全液晶仪表,搭载高通骁龙8295芯片,智能交互体验出色。该车基于原生后驱架构打造,搭载单电机驱动系统,后驱电机最大功率有132kW和160kW两种,CLTC续航里程最高可达650km,30%-80%快充仅需18分钟。底盘由中欧顶级团队联合调校,采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式独立悬架,50:50黄金轴荷比搭配同级唯一的LMC爆胎稳定控制系统,驾控性能优秀。此外,零跑B01还拥有零甲醛标准环保座舱,座椅获欧盟母婴认证,车内软包覆盖率达88%。同时,凭借86%的得房率和460L后备箱容积(下方还有70L拓展空间),能满足多种出行场景需求。


理想i8,理想汽车首款六座纯电中大型SUV,将于2025年7月上市。其外观采用与理想MEGA相似的俯冲式封闭前脸,搭配弧形星环灯、车顶新一代ATL全天候激光雷达等,侧面为溜背式悬浮车顶设计;车身长宽高分别为5085/1960/1740mm,轴距3050mm;内饰延续家族化风格,配备双联屏、带交互屏方向盘等,采用2+2+2式6座布局;动力基于全域800V高压平台,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配备两种规格电池组,支持5C超快充;底盘悬架采用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式独立悬架,搭配空气悬架与智能魔毯功能;智能驾驶上,搭载定制激光雷达,有望首发新一代VLA大模型,支持城市NOA与自动泊车功能。


比亚迪海狮06,海洋网旗下中型SUV,将于7月底正式上市,新车将提供插混版以及纯电动版可选,售价预计16万-20万元,采用全新设计语言,俯冲式封闭式车头配双层分体式大灯组,下方三角形导风槽加运动套件与双层梯形下格栅,侧面溜背式造型搭配悬浮式车顶和大尺寸尾翼,车尾贯穿式尾灯、熏黑扩散器,尾部蓝色“天神之眼C”尾标暗示搭载智能驾驶辅助三目版;车身长宽高 4810/1920/1675mm,轴距2820mm,大五座布局空间宽敞;内饰延续家族化设计,简洁大方又具科技感,有悬浮式中控大屏、内嵌式全液晶仪表盘、HUD抬头显示,四辐式多功能方向盘配电子怀挡,镂空副仪表台有手机无线充电面板与双杯架,中央扶手箱内设冷暖冰箱,还有全景天幕与丹拿音响提升舒适性;动力提供插混和纯电两种,DM-i 版搭载第五代DM技术,1.5L发动机最大功率74kW,驱动电机160kW,配18.316kWh和26.593kWh电池组,纯电续航93km、130km,EV版基于e平台3.0Evo平台,有两驱和四驱,两驱版后驱电机170kW、180kW,四驱版110kW+180kW前后双电机,电池组65.28kWh、78.72kWh,CLTC续航520km、605km。

(来源:乘联分会 & 安陆勤)


高达投资企业动态


1. 禾赛科技

2025 年 7 月,禾赛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强劲的市场表现以及引领市场的商业价值,登顶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2025 上半年中国机器人 3D 激光雷达出货量排行榜》榜首,并荣获 CETA Research 颁发的“中国割草机器人行业激光雷达引领者”认证,两项权威行业认证充分印证了禾赛在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的领先地位与卓越贡献。


近日,小马智行宣布搭载其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的北汽极狐阿尔法 T5 Robotaxi 在深圳开启道路测试,该车型搭载 4 颗禾赛 AT128 作为感知主雷达,为其规模化部署提供行业领先的感知能力支撑。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小马智行向 2025 年底前车队规模扩至千辆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7 月 10 日,智能越享中型 SUV——零跑全新 C11 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 5 个版本车型,其中 4 个版本车型搭载禾赛激光雷达。零跑 C11 以“经典再进阶”为核心,在造型设计、智能座舱、续航性能、辅助驾驶、驾控体验及安全基因六大维度实现全面突破,超 110 项重磅升级,价值提升超 4 万元。更以 14.98-16.58 万元的上市指导价,实现“满配升级,加量不加价”的技术普惠理念,重新定义同级智能 SUV 的品价比天花板。 


2. Momenta

7月15日,宝马集团中国宣布与Momenta达成合作。双方将聚焦智能驾驶辅助前沿领域,合力打造基于飞轮大模型的中国专属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该方案将应用在包含国产新世代在内的多款车型,为中国市场用户提供全场景、点到点的领航驾驶辅助功能,覆盖高速及城区道路。


英国时间7月10日,智己汽车携旗下明星车型IM5(原智己L6海外版)与IM6(原智己LS6海外版)亮相2025英国古德伍德速度节,正式开启英国市场销售,预计9月起交付用户。两款新车搭载基于Momenta飞轮大模型的辅助驾驶系统。除了主流功能外,值得一提的是,Momenta还在海外车型上实现拨杆交互式变道功能的量产上线。“柔性拨杆变道”为用户带来“你指路,我来变”的沉浸式智能体验——轻拨转向拨杆,系统即可自主评估最佳时机,完成平顺自然的变道操作。智己也成为在国际市场率先落地该功能的中国自主品牌之一。Momenta还为新车提供APA自动泊车系统,适配狭窄巷道、地下车库等30+复杂场景,让用户可以像老司机一样精准拿捏300多种车位。真正做到“智能一次入位、全程零焦虑”。此外,系统在无车道线交叉口等场景下亦可平稳通行,确保驾驶体验连续、安全、可靠。


3.光羿科技

6月26日,小米汽车首款SUV YU7正式发布,小米YU7 Max版本标配光羿新一代黑色电致变色(EC)智能调光天幕,标志着智能调光技术正在从先锋应用进入主流配置阶段。YU7作为小米SUV的智能化旗舰,强调的是更高阶的“座舱豪华感与智能化融合"。Max版本标配光羿调光天幕,体现了小米对"智能座舱光热管理"价值的高度认可。它能够轻松在自然采光与遮光保护之间切换,让驾乘者可以随时享受理想光线环境的同时,也令大面积天幕的使用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4.深之蓝

6月24至26日,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隆重举办,这场全球瞩目的经济盛会以“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余位商界、政界、社会组织、学术界代表齐聚一堂。在这场国际盛会中,深之蓝作为水下机器人产品及服务专家,肩负起水下安保的重要使命。公司携带最新款河豚IV-A Pro水下机器人,为出席本次会议的来宾和全球领袖保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水下安全保障。负责本次论坛水下安保的是河豚IV-A Pro缆控水下机器人,其动力强劲、具有轻型工具及传感器的搭载能力,以及300米的作业深度,能够应对大部分的水域安防场景,在安防安保、应急救援等领域都有着广泛而成功的应用案例,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广泛认可。


5.晟鹏科技

近日,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陆续公布2025年院士入选名单,经同行推荐、评审,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所长、广东晟鹏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晟鹏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成会明院士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Foreign Member of Academia Europaea)。成会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知名碳材料与能源材料科学家。198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所长、低维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炭材料研究部主任。他主要从事碳纳米管、石墨烯、其他二维材料、能量转换和储存材料等研究,已获得发明专利300余项,有关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和电池材料等技术被转移转化成立了多家高技术公司。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30多次,发表论文1000余篇,被引用140000余次,是科睿唯安公布的化学和材料两个领域的国际高被引科学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美国Charles E. Pettinos奖、德国Felcht奖、美国ACS Nano讲座奖等奖励。曾任Carbon副主编、《新型炭材料》主编,现任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创刊主编。

(来源:各公司微信公众号)